
微信扫一扫
上来就说这么大而空的概念,并不是想用正经的腔调解释:“设计是解决问题的”这件事儿,只是因为经常听到跨部门同学这么问:“设计师平常都在干嘛,来说说你们艺术家的日常呗”…
可以看出,大家经常认为做设计就是搞艺术。所以,第一趴想说的是:设计≠艺术。
网上对于“什么是艺术”,“什么是设计”的官方定义有很多,但是我还是想说下自己的理解。
我觉得:艺术是“我表达我的感受”,而设计需要“我感受你的感受”。
相较于“设计”,“艺术”大多情况下都是无功利的、个人情绪表达的、不是有目的而为之的。
不管是野兽派的马蒂斯,还是立体派的毕加索,亦或是未来主义的康定斯基,都是对个人情绪和内心思考以及对社会的看法的宣泄,他们的画作风格也会随着自己所处的环境,心态而发生改变。
比如印象派的作品,等等...
再比如“行为艺术”,需要艺术家亲身加入,精心策划而推出的行为或时间,然后通过与人交流,一步步行程作品的结果。
下图是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《节奏0》,她麻醉自己的身体,面前摆的有无害的口红,也有极具危险的刀和枪,任由观众处置。
刚开始大家还比较柔和,只是在她身上涂涂抹抹,后来越来越没底线的试探,有人撕了她的衣服,有人拍了她的裸照放在她的手里,有人用刀子划她身体,最后有人竟然拿起枪来对着她。
这件作品,反应了人性的恶,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人们的道德底线,而那天表演者当下的恐惧、盲目、痛苦和观众事后的后悔、担忧,都是《节奏0》的一部分,这也是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。
所以,整体可以看出,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,最重要的是能够充分感受自己的心理世界,再以某种手段或形式传达出来,而非是迎合受众或取悦他人。
相比上面所说的“艺术”,“设计”就没有那么的随心所欲了,因为对于设计师来说,要考虑如何创造商业价值和做出对消费者有用的设计。
因此,设计师需要有极强的同理心和洞察力,去“感受用户的感受”,发现他们的痛点,用好的设计去解决。
拿深泽直人的作品举例子,他主张的设计理念是“无意识设计”。
所谓的“无意识设计”是指他对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行为进行观察,利用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进行设计,进而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。
比如下图的伞,就是他观察日本很多老年人在等车或等人的时候,习惯(无意识的)把重物挂上面,但是你也知道伞把很容易来回滑落,因此,这个伞把上的小小凹槽就是解决挂东西这个问题。
再比如下图的电饭煲,最大的亮点是盖子上的小支架,也是他观察日本主妇的盛饭过程,一般左手拿着碗,右手拿着勺,然后打盖子,把饭盛到碗里,再用拿着饭勺的右手关上盖子,由于她们不想随便把粘有米粒的勺子放在桌子上,所以整个连续行为就停顿了。
深泽直人就是感受到了这样的痛点,所以在锅盖上加了个小支架,大家不用思考都会顺手把勺子放上去。
虽然都是小小细节上的设计,但是能够看出设计师对于生活细节的观察,以及能够“感受他人感受”的能力。
可以看出,“艺术”和“设计”有很大的差别,设计更强调目的性、实用性,需要利用同理心去发现并通过设计手段解决问题;而艺术需要更关注自己内心感受,以任意的形式去传递出去,因此,设计≠艺术。
品牌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一个话题,视觉呈现在其中,只是一种传递方式。
优秀的品牌视觉设计师,能够合理的运用“视觉锤”,将产品定位通过视觉表现,植入到用户的心智中,进而增强识别性。
下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品牌,想到可口可乐,就想到红色;想到百事,就是蓝色;想到星巴克,就是绿色。
品牌视觉设计师,就是那个设定“视觉锤”的人,他们不仅需要非常了解用户群体、产品理念、公司战略,还需要对整个社会趋势,及行业竞品有全面的了解,才能做出优秀的、独特的,且具有传播效应的设计方案。
比如,下面是星巴克视觉设计师做的LOGO和品牌色的设计。
以及他们的字体规范...
以上可以看出,品牌设计师的工作,在于如何通过设计手段,将公司形象、产品定位、更高效的通过视觉手段传递给用户,让用户有认同感。
本质上是为了让用户一眼就认识、之后有好感、然后想拥有、最终会购买。
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删除
09-02
09-02
09-01
08-26
08-06
07-13